把龟兹岩画刻在葫芦上(组图)

  “有人把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的岩画雕琢在了葫芦上”,开端从故宫的一个朋友那里传闻这件事,还认为能有如此技艺的是一位新疆老演员。当那天在北京见到其人,记者吃了一惊,想不到竟是位生于70年代的女子。

  她叫马江红,初见时她抱着一个半米高的袋子,不知其间为何物。比及她掀开那袋子,显现出来的内容马上夺走了那天绚烂阳光的矛头。这个大葫芦真实招引人:半米来高,全体覆盖着泛着淡淡光泽的浅褐色彩漆,鼓胀出来的大肚子最是美观——几个或坐或躺或立的古西域人物环绕在周围,举动各异、端倪逼真。

  这是马江红特别从新疆带过来的她的一个著作,葫芦上刻绘的是克孜尔千佛洞第七十六窟岩画“菩萨与天人”。

  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结业后,马江红一向从事版画规划,而她与葫芦雕琢结缘,开端于几年前的喀什之行。当地尔族手艺演员创造的彩绘葫芦深深招引了马江红,她花600元买回一个葫芦,开端了葫芦上的艺术之旅。

  “我用的葫芦不是传统葫艺的小葫芦,是新疆特有的吊葫芦,个头大。”不只材料特别,马江红说,她的“葫艺”主题从一开端就盯上了西域风情。

  这些年,屡次前往克孜尔千佛洞,她总是久久地凝视着窟中的岩画。仅是描摹古龟兹画家的力作就不简略,何况是将平面的岩画用刻刀“搬运”到立体的葫芦上,难度显而易见。

  一遍遍地去洞中描摹;搜集有关克孜尔千佛洞岩画和龟兹乐舞的材料,将它们吸收于心;无数次被刻刀划伤手指……一幅幅岩画终究近乎完美地反映出来,在只是一两毫米厚的葫芦表皮上。这便是咱们带给你的一个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故事,简略却并不普通。

  克孜尔千佛洞坐落新疆尔自治区拜城县东南约60公里处。现存洞窟有编号的有236窟,其间的洞窟形制较为完好、岩画遗存较多的约占三分之一。石窟主要是公元四至八世纪的遗存,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。岩画的体裁主要是佛传、缘由和本生故事。千佛洞对研讨龟兹社会的前史、佛教文化以及中西文化的沟通都具有极端重大意义。